張世光
2024年11月20日15:07 來源:工人日報
“這次到現場我才明白,能源安全是一線工人師傅一點一滴用扎實勞動匯集起來的”“原來中國一重的那么多‘第一’是工人師傅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創造的”……據11月15日《工人日報》報道,日前,一場由黑龍江省總工會宣教文體部和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開展的“大學生走近勞模工匠”活動在大慶油田和中國一重同時舉行。近距離感受勞模工匠的日常工作、成長經歷和奉獻精神后,同學們對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有更加真實、立體、深刻的認知。
學生走近生產一線和勞模工匠,是“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的創新模式,也是勞動教育的一種延伸。此舉讓學生對以往在文字、圖片中看到的抽象概念有了真切的感受。比如,站在勞模工匠日常奮斗的地方聆聽講解,觸摸一枚枚榮譽獎章、參觀一個個創新成果、觀察一雙雙粗糙的手,以及感受室外的冷空氣與室內的轟鳴聲,都讓“勞動”這個詞匯在此刻生動了起來。
學生到生產一線,更容易因為新鮮而聚精會神,因為具體而便于理解,因為參與而入腦入心。從過去的“在聽”“在看”變為今天的“在場”,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也成了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的行為準則,這對同學們堅定“幸福不會從天而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的理念,以及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來實現個人價值有著積極且重要的促進意義。
值得注意的一個小細節是,學生在參觀勞模創新工作室時看到一線職工正在使用3D打印機進行技術革新,多位同學直呼“沒想到”——沒想到一線生產竟然用上了這么先進的技術。然而,這個看似與“打鐵、擰螺絲”的工廠毫不搭邊的3D技術,對于不少勞模創新工作室來說“只道是尋常”。生產一線需要出大力、流大汗——這種過時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很多人對我國制造業發展及職業教育的認知,乃至就業選擇。今天的生產一線,懂技術、會創新已經成為一種主流,這里不僅需要大學生的聰明才智,也為他們施展抱負提供了廣闊天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納入大思政課工作體系,支持在大中小學設立勞模工匠兼職輔導員”。這次活動就是讓同學們在生產一線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學生看到了真實有活力、具體有發展的生產一線,也理解了勞動光榮、勞模偉大不是一句空話,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需要實打實地投入和付出。這不僅會助推他們在畢業后走進基層、扎根一線,更會為產業工人隊伍積累高知、高質人才資源。這次活動中,同學們對多名一線大國工匠、勞動模范進行了深度訪談,了解了從“職場小白”到“棟梁之材”的成長路徑。如何走好職場第一步,如何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相信這些勞模工匠已經為他們做出了示范。
從勞模工匠走進校園,到學生走近生產一線,勞動教育豐富了形式、豐盈了認知、豐滿了頭腦,這種雙向奔赴讓“勞動”“勞模”“奉獻”等概念更加具象化。希望更多地方、學校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讓勞動教育的價值內涵潤澤更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