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光
2024年11月15日09:36 來源:工人日報
11月5日~6日,一場特殊的“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在黑龍江省大慶油田和中國一重兩家單位同步舉行。說它特殊,是因為這次活動不是把企業的勞模工匠請到校園里來,而是組織學生來到工廠、車間,走到勞模工匠身邊。
本次活動組織了由15名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組成的研學團,通過進展館、到車間、訪勞模、學傳統、看創新、聽事跡等方式,讓高校學子對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有了更加具象化的理解,對勞動光榮、勞模偉大有了更加真切的認知。
勞動過程具象化了
在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大慶油田修井107隊榮譽室內,研學團的支京陽同學面對油田工人修井用的48寸管鉗,雙手拿起來很是吃力。當得知這是修井工人日常使用的常規工具時,支京陽感慨“工人師傅的辛苦真不是我們能想象出來的”。
對于這些第一次到油田參觀訪問的同學來說,現場很多事實都超出了他們的想象。11月6日,大慶地區的氣溫已經到了零下5攝氏度。同學們站在寒風中觀察、記錄著修井107隊一線“油井醫生”們的工作狀況。
“這次到現場我才明白,能源安全是一線工人師傅一點一滴用扎實勞動匯集起來的。”周鎂晗同學說。
走進中國一重的鑄造廠,兩層樓高的機械裝備、比人還高的機械手臂、比胳膊還粗的鐵鏈……這里的一切讓同學們目不暇接。“以前我以為打鐵就是叮叮咣咣地砸,來了這里才知道,打鐵是用機器像揉面一樣鑄成各種形狀。”宋佳慧同學說。
同樣讓他們感興趣的還有車間鍛工身上的“黃色牛仔服”,這件衣服使用特殊的帆布材料制成,能夠抵御300攝氏度的高溫。中國一重的鍛工劉澤鑫告訴同學們,面對300攝氏度的鋼水是他們的工作日常。
聽到“300攝氏度”這個數字的時候,同學們都瞪大了眼睛:“原來中國一重的那么多‘第一’是工人師傅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創造的。”
勞模精神形象化了
技工學校畢業生、全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行業教材主編——在大慶油田采油二廠第六作業區采油48隊的劉麗工作室內,一位同學在筆記本上寫下了這樣幾個關鍵詞。
“生產一線已經用上了這么先進的設備,太不可思議了。”在劉麗工作室內,看到一臺3D打印機正在打印配件,肖瑤同學十分驚訝。但隨后在會議室內,聽到劉麗所做的勞模宣講時,肖瑤明白了創新對于產業工人的意義,也更懂得眼前這位勞模阿姨為什么能夠獲得那么多獎章和證書。
在中國一重龍江重工軋電制造廠的青年創新工作室,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宏祺正在為同學們講述自己獲得的兩項國家專利——“自制多功能卡座”“耐沖擊外圓車刀”。讓大家吃驚的是,王宏祺從中國一重技師學院畢業后,自學了CAD、數控、編程。沒有老師的教導,沒有數學、計算機基礎,對于只有高中學歷的他來說困難重重。但王宏祺做到了,創新工作室自2018年成立至今已經在他的帶領下完成了50多個攻關課題。“這不僅是技術的創新,更是精神的傳承。”李松韻同學感慨道,“學習,不停地學習,才能成為勞模工匠。”
思政引領生動化了
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李翯老師是隨隊指導教師,李老師告訴記者,在出發前,他們為學生制定了詳細的采訪計劃,并讓學生提前查閱資料做足功課。
“讓同學們去采訪勞模工匠,本身就是一次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執行院長吳珩表示,這次走近勞模工匠活動,為同學們上了一堂鮮活、生動的思政課,幫助同學們樹立了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對于同學們今后走進職場有重要意義。
“我們就是要通過搭建高校與企業聯合、聯動的橋梁紐帶,在邀請勞模工匠進校園宣傳宣講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到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重點企業生產一線,近距離感受勞模工匠的日常工作、成長經歷和奉獻精神,把‘勞模工匠進校園’這項工作做深做實。”黑龍江省總工會宣教文體部部長杜繼鵬表示,“這次活動選擇了兩家為黑龍江老工業基地開發建設作出過巨大貢獻的企業,都曾培養出全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先進典型。此次活動可以讓同學們對‘三個精神’有更加真實、立體、深刻的認知。”